2025年08月31日08:45 來源:光明日報222
電視劇《太行山上》根據真實歷史事件改編,講述了劉伯承、鄧小平和戰友們在艱苦卓絕的抗日戰爭中,率領129師挺進太行山,深入發動群眾,團結一切抗日力量,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軍,粉碎國民黨頑軍對解放區進攻的戰斗歷程。其中有陳賡指揮的神頭嶺戰斗,在不適合伏擊的地形下進行伏擊並取得重大勝利的故事,讓觀眾拍案叫絕。劇中,時任八路軍129師386旅旅長的陳賡,在發現地圖標注與現實地形不符時,冷靜思考、沉著謀劃,運用逆向思維,反其道而行,充分利用現有條件,深重打擊了日寇。
抗日戰爭時期,為鉗制日軍,129師奉命延緩日軍沿邯長公路向西推進的速度,以減緩國民黨軍隊西線防御壓力。根據地形態勢,師長劉伯承制定了“圍點打援”的作戰方針,佯攻山西黎城,設伏阻擊來自涉縣及潞城的出援之敵。386旅負責在位於潞城與黎城之間的神頭嶺伏擊日軍。
從地圖上看,神頭嶺兩山夾一溝,是伏擊的好地方,但在陳賡帶人現地勘察時,發現地圖標注有誤,公路不是在山谷,而是在山梁,路寬且兩邊光禿禿,不便隱蔽。但戰局緊迫,沒有時間再去尋找合適的伏擊點。在仔細察看周邊地形地貌后,陳賡做了個十分大膽又冒險的設想,自己人都認為不能埋伏,敵軍也會如此認為!只要做好隱蔽,一定能出其不意。於是,陳賡在戰術上合理布置兵力,分成近、中、遠三個埋伏點,近處的負責近身肉搏,中間的負責手榴彈投擲,遠處的制高點負責瞄准射殺。陳賡還特別強調,這次偽裝隱蔽一定要做好,不要讓敵人看到一點新動過的痕跡。
3月16日4時,黎城遭到攻擊后,涉縣、潞城之敵隨即增援。為避免潞城敵軍傾巢出動,難以全殲,陳賡派出兩個連,繞到潞城背后進行襲擾。9時30分,借增援之機同時運送給養的潞城援敵來到神頭村,派出一支騎兵小分隊至我軍設伏地附近進行偵察搜索,由於設伏部隊堅定沉著,偽裝良好,隱蔽嚴密,敵軍未發現異常。10時左右,敵主力完全進入設伏區,戰士們先用手榴彈、機槍等打亂敵軍。在敵軍陣腳大亂之際,埋伏於中間及近處官兵在最短時間內扑上公路,用大刀、紅纓槍與敵軍進行肉搏,殲滅日軍1500余人,僅百余人逃路,繳獲長短槍550余支、騾馬600余匹及其他大批軍用物資,給侵入晉東南的日軍以沉重打擊,大大提高了我軍民粉碎敵“九路圍攻”的信心。
兵法有雲:兵者詭道,去留不定,見機而作,不得遵常。神頭嶺伏擊戰在面臨伏擊山梁冒險、埋伏較近驚險、仰攻不利危險的“三險”境地下,創造了引敵入袋奇謀、敵軍偵而未覺奇跡、戰術配合奇妙的“三奇”戰局,充分展現了指揮員高超的軍事謀略、靈活的應變能力和一流的指揮水平。
戰爭不僅是物質力量的比拼,更是智慧與策略的較量。軍隊能不能打仗、能不能打勝仗,指揮是一個決定性因素。在殘酷緊張的戰場環境中,指揮員對統帥戰略部署的領會程度、個人軍事素養和指揮水平的高低以及對戰場實際的創造性運用能力,很大程度上主導著戰爭的勝負。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軍事革命加速發展,戰爭制勝觀念、制勝要素、制勝方式發生重大變化,各級指揮員隻有在充分掌握現代戰爭制勝機理的基礎上,循“理”而動,依“理”而行,根據不同對手特點、不同裝備性能探索出有效戰法,在戰爭中才能真正做到技高一籌、贏得勝利。
(作者:姜春玉 吳穹 單位:武警第二機動總隊某支隊、國防科技大學軍政基礎教育學院)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