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全民普法40年之際
本報記者 張 璁
2025年11月04日08:1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222
點擊播報本文,約
								
								
							
普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務人民。
1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法治宣傳教育法》正式施行。
這是關於全民普法工作的一部基礎性法律,“習近平法治思想”首次寫入國家法律,進一步鞏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思想基礎。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通過不懈努力,在全社會牢固樹立憲法和法律的權威,讓廣大人民群眾充分相信法律、自覺運用法律”。
全民普法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長期基礎性工作。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建議》提出:“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營造全社會崇尚法治、恪守規則、尊重契約、維護公正的良好環境。”
自1985年起,國家以五年為周期,有計劃、有步驟地在全體公民中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先后出台八個五年普法規劃。在14億多人口的大國持續開展全民普法,這是人類法治史上的一大創舉。
40年普法歷程啟示我們:憲法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
全民普法為法治中國固本強基,引導全體人民做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更好發揮法治固根本、穩預期、利長遠的重要作用,在法治軌道上推動中國式現代化行穩致遠。
法治之基
法治的根基在人民。
習近平總書記洞察現代化發展規律,深刻指出“一個現代化國家必然是法治國家”。
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結合,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偉大實踐。
全民普法,這是歷經滄桑的中華民族在探索符合自身國情的現代化道路上,為“夯實依法治國社會基礎”給出的具有開創性的中國方案。
遼寧本溪,全民普法從這裡發端。
上個世紀80年代初,面對當時的治安問題,本溪率先開出普法這劑“藥方”,群眾法律素養有效提升,社會治安秩序明顯好轉。本溪的探索引起全國關注,相關經驗做法很快被總結推廣。
1985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通知,轉發中宣部、司法部《關於向全體公民基本普及法律常識的五年規劃》﹔1985年11月22日,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三次會議表決通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在公民中基本普及法律常識的決議》……全民普法,從此走進千家萬戶。
“法者,治之端也。”作為國家治理領域的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全面依法治國必須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社會主義制度保証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主體地位,也保証了人民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中的主體地位。這是我們的制度優勢,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區別於資本主義法治的根本所在。”
曾經,在江西崇仁縣,存在“信訪不信法”“講蠻不講法”等現象,這倒逼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從2015年起,當地在全縣探索培養一戶一位“法律明白人”,讓鄉風為之一變。
一地探索,遍地開花。全國“八五”普法規劃提出“實施鄉村(社區)‘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以來,全國已培育“法律明白人”420余萬名,基本實現在每個行政村的全覆蓋,讓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理念落地生根。
“法治建設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隻有全體人民信仰法治、厲行法治,國家和社會生活才能真正實現在法治軌道上運行。”
全民普法凝聚起最廣大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充分調動人民群眾投身全面依法治國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覺行動。
文化之根
“隻有銘刻在人們心中的法治,才是真正牢不可破的法治。”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全民法治觀念”。
奉法者強則國強。
將法治精神融進民族精神血脈,推動全民守法成為常態,這是依法治國的內在動力,更是法治中國的精神支撐。
2023年3月10日,人民大會堂大禮堂裡這庄嚴神聖的一幕,深深印刻在億萬人民心頭——
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三次全體會議上,新當選的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左手撫按憲法,右手舉拳,庄嚴宣誓。
201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首次國家領導人憲法宣誓載入史冊。如今,國家工作人員就職時依法進行憲法宣誓成為常態,激勵和教育國家工作人員忠於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對全社會信仰法治、堅守法治發揮了巨大的示范帶動作用。
明法於心,守法於行。
憲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
浙江杭州西子湖畔,觀眾走進“五四憲法”歷史資料陳列館,在一件件珍貴的文物和圖文資料前駐足,感受憲法精神。
天安門廣場的升旗儀式上,人們肅立注目、高唱國歌,文本上的國旗法、國歌法等憲法相關法這一刻“活”了起來,引發深沉的國家認同共鳴。
連續11年,每到國家憲法日,全國各地校園“憲法晨讀”的琅琅書聲,見証著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茁壯成長。
法治社會是構筑法治國家的基礎,全民守法則是法治社會的基礎工程——
抓住“關鍵少數”,從建立領導干部應知應會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清單制度,到各地普遍建立領導干部現場述法、旁聽庭審等制度,推動領導干部把對法治的尊崇、對法律的敬畏轉化為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
關注“未來多數”,推動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實現法治教育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三全覆蓋,全國中小學法治副校長、法治輔導員配備率達98.9%。
貼近百姓生活,連續5年組織開展“民法典宣傳月”活動,讓民法典走到群眾身邊、走進群眾心裡,成為人民美好生活的法治保障。
以文化人,以德潤身。
不久前,安徽桐城法院將一起糾紛的庭審開進宗祠,請來了鎮村干部和村民共同旁聽,普法現場搬到群眾家門口。“聽、辨、勸、借、讓、和”,法官將“六尺巷”典故蘊含的“謙和禮讓、知進退、和為貴”精神注入糾紛化解,情理法相結合,化干戈為玉帛。
六尺巷裡天地寬。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素有天下無訟、以和為貴的價值追求。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讓一段你謙我讓的歷史佳話,又有了時代新篇。
全民普法是一首法治與德治的協奏曲。
從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到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基層治理體系,今天的法治宣傳教育與依法治理相融合,植根中國法治建設的具體實際,傳承中華法律文化精華,得到人民群眾發自內心的接受和認同,進一步打牢了社會治理的文化根基。
實踐之力
習近平總書記曾以我國古代徙木立信的典故,深刻闡明“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這一法治命題。
法治宣傳教育如何取信於民?
答案在於融入法治實踐、融入基層治理、融入日常生活,融入全面依法治國全過程。讓遵紀守法者揚眉吐氣,讓違法失德者寸步難行,才能使人民群眾實實在在感受到法律的權威,體會到信法守法的好處。
“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項法律制度、每一個執法決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把普法融入立法過程。一條中學生的建議,經過基層立法聯系點這部民意“直通車”,最終被新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吸納。如今在法律法規制定、修改過程中,公開征求意見、聽証會、論証會等形式的社會參與越來越多,立法過程成了全民普法的“公開課”。
——把普法融入執法、司法過程。一頭連著政府,一頭連著群眾,行政執法工作面廣量大,直接關系群眾對法治的信心。從網民頻頻點贊的那些“教科書式執法”,到“全民反詐在行動”等普法品牌活動,執法辦案也是全員普法、實時普法的過程。
公正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公開開庭、巡回審判、庭審現場直播……一個案例勝過一沓文件,司法機關以生動直觀的形式宣講法律、釋法說理,向全社會傳遞出厲行法治的強烈信號。
——把普法融入法律服務過程。為困難群眾打開法律服務的大門,法律援助將矛盾糾紛納入法治化軌道解決,在引導依法辦事中惠民生、暖民心。越來越觸手可及的公共法律服務,讓人民群眾在一件件“關鍵小事”中,感受到法律的溫度和力量。
“普法工作要在針對性和實效性上下功夫”。
八閩大地上,有一支“蒲公英”普法志願隊伍。從最初的7名黨員志願者,發展到今天的16.5萬余人,他們已開展活動超過5.48萬余場次,服務群眾超過6000萬人次,推動普法工作由“政府主導”向“各方協同”“社會參與”延伸。
一組組亮眼的數字,見証著社會普法力量的壯大:弘揚法治精神,2013年以來共舉辦“百名法學家百場報告會”活動45.9萬余場,聽眾1.7億余人﹔服務群眾需求,全國15萬普法講師團成員、222萬普法志願者深入基層一線,面向群眾開展法治宣傳。
普法工作既要“走心”,更要“創新”。
將普法融入文旅、體育等活動,全國行政村(社區)法治文化陣地覆蓋率達95.7%,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法治宣傳教育﹔
從“送法入企”到“法治體檢”,法治意識、契約精神、守約觀念深入人心,促進依法經營、依法治企、依法維權﹔
適應人民群眾對法治的需求從“有沒有”向“好不好”的轉變,各地不斷創新普法方式方法。全國已建立普法新媒體賬號3萬多個,積極探索“人工智能+普法”“大數據+普法”,形成法治需求與普法供給之間更高水平的動態平衡。
…………
四十載春風化雨,四十載滄桑巨變。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特別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為指引,以法治方式推動和保障新時代法治宣傳教育工作守正創新、提質增效、全面發展,對於推動建設更高水平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具有重大意義。
行而不輟,未來可期。歷史將不斷証明,把法律交給人民,讓人民信仰法治,必將匯聚起團結奮斗的磅礡力量,護航“中國號”巨輪乘風破浪,為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再創新的榮光!
《 人民日報 》( 2025年11月04日 01 版)

微信“掃一掃”添加“學習大國”